牌樓,也叫牌坊,是一種紀念性和裝飾性的門洞式建筑物,一般用木、磚、石和琉璃等材料建成,上刻題字,中國古代常建于街道路口或廟宇、祠堂、衙署、橋梁、園林前,是用來宣揚封建禮教和標榜功德的。牌樓有的作為象征性的門樓,有的是為有“嘉德懿行”的人作紀念,也有用在店面上,作為招牌和廣告的。中國古代在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的束縛下,許多守寡婦女的唯一愿望就是到老時能贏得一座“貞節(jié)牌坊”,以流芳百世。
絢麗的歷史文化
牌樓凝聚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,其建筑布局細膩、結(jié)構緊湊、形式多樣,遠看巍峨壯觀,近看玲瓏剔透,因而深得人們的喜愛?!吨袊倏迫珪防镉羞@樣一段話:“牌坊起源于漢代坊墻上的坊門,門上榜書坊名以為標記,宋以后隨著里坊制的瓦解,坊門的原有功能消失,但坊門仍然以脫離坊墻的形式獨立存在,成為象征性的門,即為牌坊。牌坊立于大街、橋梁等顯要的位置,在南宋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,至明則成常制。牌坊還有表彰性的意義,起源于漢時的‘榜其閭里’,經(jīng)唐宋之‘樹闕門閭’,至元明清已改用‘旌表建坊’的做法。”這就是對牌樓歷史的簡單概括。牌樓是中國的特有建筑,它不僅是一種在主體建筑物前端的陪襯性建筑,裝飾美化著環(huán)境,增加景觀的氣氛,而且是一種具有一定標志意義的建筑,在過去也常用于對開官、及弟、守節(jié)等進行表彰,以示旌表。
牌樓這一建筑形式之所以被現(xiàn)代人們所接受,主要是它固有的標志性和裝飾性。雕刻內(nèi)容取材于中國傳統(tǒng)吉祥圖案及民間傳說,常見的雕刻圖案有:龍鳳呈祥、二龍戲珠、八仙過海、八仙慶壽、鹿鶴同春、松鶴長春、代代富貴、松鶴延年、富貴平安、榴開百子、金龍獻寶、麒麟吐玉書、獅子滾繡珠等圖案。
據(jù)史料記載,北京曾有57座牌樓,最有名的是東單牌樓、西單牌樓,東四牌樓、西四牌樓,前門五牌樓,東、西長安街牌樓等?,F(xiàn)在,絕大部分牌樓均已毀壞或遷移。
頤和園前面的牌樓至今還保存完好,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,它是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標志。這座牌樓有三間四柱七樓(間是指柱與柱之間的通道,樓是指飛檐起脊的頂部),是一座古典的中國木結(jié)構牌樓,由四根大柱架著三層額枋,上靠斗拱承托著各間的樓層。牌樓正面寫著“涵虛”(指水)二字,背面寫著“罨秀”(指山)二字,表示牌樓之后便是頤和園的湖光山色。牌樓兩面彩繪金龍176條、金鳳36只,顯示了帝王所居瓊樓玉宇的富麗堂皇。
陵墓前的牌樓以北京明十三陵南端的大石牌坊為最著名,它是進入陵園的第一座建筑物,為5間6柱11樓,全用一色漢白玉制成;石柱上雕刻著龍、獅、麒麟和其它怪獸,顯示了帝王的權力和威嚴。這座牌樓寬28.86米,中間最高處14米高,為全國現(xiàn)存最高大的牌樓建筑之一。此外,北京朝陽區(qū)神路街至今還保留了一座獨特的三間七樓琉璃牌樓。東城區(qū)雍和宮附近的國子監(jiān)所在地成賢街的東、西牌樓已裝飾一新,非常壯觀。
牌樓的種類與特色
從形式上分,牌樓有兩類。一類叫“沖天式”,或叫“柱出頭”式,即牌樓的間柱高出明樓樓頂。另一類是“不出頭式”,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,大都建于宮苑之內(nèi)。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式,均有“一間二柱”、“三間四柱”、“五間六柱”等形式。頂上的樓數(shù),則有一樓、三樓、五樓、七樓、九樓等形式。在北京的牌樓中,規(guī)模最大的是“五間六柱十一樓”。
從結(jié)構上分,牌樓可分為五類:
第一類是木牌樓。這類牌樓數(shù)最多,基礎以下(地下部分)用柏木樁(現(xiàn)代用水泥澆鑄),稱地丁?;A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“夾桿石”包住,外面再束以鐵箍。如果是不出頭式,則柱子的頂端以“燈籠榫”直達檐樓的正心檁,與檐樓斗拱連接,上下一氣。街巷木牌樓頂部出檐甚短,做成懸山或廡殿式。每根柱端聳出脊外,柱頂覆以云罐防風雨侵木柱。樓頂所用之瓦,也因其作用和地點不同而異。內(nèi)廷各坊之頂用各色琉璃瓦,街巷諸坊多用黑色布瓦。
第二類是琉璃牌樓。這類牌樓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內(nèi)。據(jù)了解,北京僅有三間四柱七樓的一種。它的結(jié)構是:在石基上筑砌6-8尺的磚壁,壁內(nèi)安喇叭柱、萬年枋為骨架。磚壁上辟圓券門三個,壁下為青、白石須彌座,座上雕刻各種風格的藝術圖案。壁上的柱、枋、雀替、花板、揩柱、龍鳳板、明樓、次樓、夾樓、邊樓等均與木坊相似。不同的是,這種坊用黃、綠二色琉極有特色,如果石質(zhì)堅細,不僅浮雕生動,而且其精細的圖案歷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也不泯沒。
第四類是水泥牌樓。這是近代建筑技術的產(chǎn)物。新牌樓的數(shù)目近年來逐漸增多,但大多數(shù)是用于古牌樓的搬遷和加固。
第五類是彩牌樓。這是一種臨時性的裝飾物,多用于大會、廟市、集市的入口處,會期一過即拆除。一般用杉桿、竹竿、木板搭成。頂部安裝五彩電燈泡,一眼望去,色彩繽紛。
在老北京的門樓里,按其內(nèi)容可分為幾種:
(一)街道牌樓
在老北京的街道上,最典型的街道牌樓有: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,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,東、西長安街牌樓,前門五牌樓等。
(二)宮苑廟宇牌樓
這類牌樓有北海公園門外的金鰲玉牌樓,永安寺內(nèi)的龍光紫照牌樓,陟山橋西的如意拱斗式牌樓,天王殿前的琉璃牌樓,景山壽皇殿前的三座牌樓,頤和園東宮門的涵虛罨秀牌樓,排云殿門前的云輝玉宇牌樓,五方閣的石牌樓,后山須彌靈境牌樓,景山前街的大高玄殿牌樓,碧云寺內(nèi)石、木、磚三座牌樓,八大處山上有寶珠洞牌樓,潭柘寺山門外有香林凈土牌樓,東岳廟神路上有永延帝祚琉璃磚石牌樓,福佑寺前有東西二座牌樓,雍和宮有三座牌樓,其他還有白云觀、南頂?shù)葟R宇牌樓。
(三)官屬、陵寢、專事牌樓
國子監(jiān)內(nèi)有琉璃坊一座,明陵前有大石坊一座。專事牌樓有為“紀念”袁世凱“登極”而建的兩座水泥牌樓,各在原公安部街和原司法部街北端,新中國成立時已拆除。中山公園內(nèi)的“保衛(wèi)和平”是最有典型意義的專事牌樓,原建在東單北面的總布胡同西口,叫“克林德紀念坊”,是清政府為討好洋人,紀念被擊斃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而建的,1902年12月20日落成。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,德國戰(zhàn)敗,中國屬戰(zhàn)勝國行列,1918年11月13日將該牌樓拆除。1919年移建中山公園,改名為“公理戰(zhàn)勝坊”。1953年,由郭沫若手書,改名為“保衛(wèi)和平”坊。(圖片來源:《中國古代建筑·石雕》)